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中学生领导力开发研究中心            国际服务学习研究中心            未名网

第一届全国高中生领导力与创新力大赛随想

    | Tags标签: , , 未名网 发表于 2012-09-17

(一)

“第一届全国高中生领导力与创新力大赛”于7月15日至7月19日在北京举行。大赛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生领导力培养”课题,为中学生搭建一个发掘和展示领导力、创新力潜能的理想平台,以寓赛于教、寓赛于学、寓赛于乐的全新模式权威、公正得为发现、培养和选拔创新人才开辟一条有效途径。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每个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成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方面。领导力和创新力作为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应当从中学阶段即开始培养。因此,我校自08年开设“领导力开发课程”。课程主要采用项目学习的方式,强调学生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力图使学生通过改进公共政策、组织社区和校园服务等项目,培养和提高自控、计划、表达、沟通、组织和管理等核心领导力。其间,我校学生自主创新,开展了“春游价格听证会”、“学生家长会”、“新加坡馆拆建园区”等项目,并取得了惊人的社会影响,当仁不让地争取到了本次大赛的参赛资格。

我校三名学生代表:宋来、李丹雪、陈黎玥,和两名教师代表:周杰、董凯,参加本次大赛。本届大赛共设三轮,分别为学校领导力课程实施成果展示、规定主题活动展示和领导力主题论坛演讲。第一轮学校展示中,我校学生以新颖的展示形式和精彩的校园活动内容征服了全场观众和评委,将水墨苏州的柔情和附中学子的刚韧留完美融合,留在了北京的赛场上。第二轮小组展示中,宋来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五位同学组成的新团队,用树枝和树叶拼接成创意独特的海报,提出了具有很强可操作性的活动方案,以小组第一的成绩获得了“优秀小组奖”,并代表学校参加第三轮演讲比赛。另外,李丹雪作为大赛学生组委会成员之一,与大赛筹备组委会和学生组委会的其他成员共同合作,组织策划了大赛的赛事流程、联欢会流程以及闭幕式流程,并主持了第一轮比赛和闭幕式。比赛过程中,我校学生、教师还积极参与“国际领导力论坛”、“国际领导力沙龙”、“教师沙龙”和“学生沙龙”,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本次大赛中,我校代表积极主动,抓住每一个机会展示自我,展示学校的风采,同时在与全国过各地优秀学校交流过程中,谦虚学习,认真反思,取长补短。我校将继续开展并发展“领导力开发课程”,培养学生的领导力与创新力,让更多的学生登上这个国际舞台。

(二)

火车开往首都

9车厢16号,下铺。

三个人挤在这张窄窄的床铺上,靠过道的一个有一丝困意,抱着枕头,入了梦。我和他还在泛黄的灯光下沉思,看似宁静的车厢却充斥着思考的火花。

我们代表苏大附中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高中生领导力与创新力大赛,大赛的第一轮比赛就是“学校展示”,我们要在规定时间内展示校内有关领导力开发的活动项目。这是战争的第一炮,也是唯一被给予充足准备时间的比赛项目,无疑是最被重视的。在离开苏州前,我们做了PPT和展演提纲,而具体展演形式和讲稿留到车上讨论。

这正是我们现在正做的事,然而进展却没有预期的顺利。我虽是个随和的人,但在组织工作中却表现出绝对的严谨、严格。我喜欢在接到任务的那一刻开始,严格计划以后每一天的任务,在总计划下随变化进行微调,让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但现在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他的办事方法和我截然不同。

他不习惯于把一切都在第一天安排好,在他眼里计划赶不上变化,今天做今天能做的,并在自己精神状态最好的时候做,剩下的不必急于求成,不用为了赶计划而撑到多晚,明天再做,更有效率。

针对这个原则性问题,我们讨论了很久,义正言辞地为自己辩护。

两个完全对立的意见,至少暂时不可能统一,要做的是舍一取一。我做出了妥协。打破宁静,拍拍他肩膀:“按你说的做。”这句话说出来,并不容易。让一个人放弃自己原有的原则而去接受一个你从未尝试过的新方法,容易么?让一个人在义正言辞地与“反方”争论N久后,举起白旗,容易么?让一个人,一个好强的人服从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吧。 在学校,我总是领导者的角色,我一直试图让其他人接受我的想法,并凭着自己不差的说服能力,几乎每次都成功了,极少碰到一山二虎的情况。这是大赛前我学到的第一课,必要的妥协和服从,是融入团队、凝聚团队的充要条件。这也为比赛中的其他环节奠定了基础。

学校展示的结果证明,我的选择没有错,这个全新的方式取得了成功。事后,我仔细考虑了我们看似对立的两个“原则”。

首先,我自己的“原则”:严谨有条理。对项目的准备时间有可把握性,结果可预见,风险小;但同时存在不少问题。团队积极性不高,试想组员在半夜12:00还在为“计划”而奋斗,可能为了完成而应付。其次,团队创新力不高,在总计划定下来后,组员个人完成个人的计划,很少有组间交流,没有创意的火花。

他的“原则”恰恰能弥补我的缺点:每一天在组员的“最佳状态”下工作,保证了团队积极性。同时每天完成能完成的,剩下的就需要时时刻刻讨论研究新的方案,总有思想碰撞,总有创新和进步;但这种方法与身俱来的缺点不可忽略。一个团队难以找到每个人都在“最佳状态”的时刻,并且时效性差,时时讨论新方案就时时需要协调妥协,这样难以严格把握时间,效率并不理想。

也许可以把两种“原则”有机结合。领导者还是必须在前期与组员制定粗略计划,以把握准备时间。“君子和而不同”,每个成员自己在工作中自我调节,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方法,可以是严格执行计划,亦或寻找“最佳状态”,在不影响总计划的同时调整自己的工作缓冲时间,以提高效率。每天工作结束后,召开小组会议,汇报成员工作,并同时对接下来的工作进行调整、创新。

这样,团队既能具备时效性有不乏活力与创新力。这将是我今后组织工作中将要尝试的新方案。

(三)

对于“领导力”一词,我原有个错误的概念。

从前,我总认为领导者就是老师指定的,或团队产生的那个特定的主席、部长、班长等。“领导力”也就是这个“领导者”的能力,是他对团队的凝聚能力,他对团队的引导能力,他对团队的管理能力。难道“领导力”就是所谓的“领导者”的特权么?

在北京的赛程中,第二轮比赛是将各学校参赛队员分开,重新分组,按同校和同省市区不同组的原则组成新的小组。各组在给定时间内对给定主题进行探讨,制作宣传海报、拟定活动方案。

和我分在一组的是两个女生,来自天津和广东、两个男生,来自北京和浙江。我们的见面交流只有10分钟左右,每个人都是有备而来,毕竟能站在这里的都是各学校乃至各省市的佼佼者,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推选组长就显得的有些艰难。

最后不论如何,组长不是我。本来有些沮丧,也许自己失去了一次培养“领导力”的机会。但是在整个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大家都是非常积极地发表意见。阐述自己的方案,反驳、改进别人的方案,搜索充分的理由让别人信服。这样,每个人都是团队的主体,每个人的思想都是团队的灵魂,没有明确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分,你有思想,你有能力,你就可以引导这个团队。

一个团队就是一个思想的集聚,每一个成员都是思想者而不是操作工。不要认为有了组长有了“领导者”自己就只要机械地服从,领导力并非领导者的特权,是团队里每一个人都可以并应该拥有的能力。只要在团队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引导组员思考、研讨,引导大家在合作中“争论”,并通过自己的表现让大家承认你的能力,欣赏你的人格,那培养“领导力”的目的就达到了。

听宋来说过:“金子并不会发光,金子只会反光。”如果你是金子,就抓住一切机会,哪怕借着别人的光芒来照亮自己。

作者:李丹雪 江苏省苏州大学附属中学